产业为基铺富路“扶”出幸福加速度
——我市11部门联合推进产业扶贫
日前,我市11个部门联合印发《沧州市产业扶贫2020年工作要点》,以增强扶贫产业带动力、促进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为重点,提升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将产业扶贫项目纳入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
将产业扶贫项目纳入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加强扶贫资金、资产资本监督管理,保障安全规范使用。按照有关要求,切实防范化解经营风险,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扶贫资产资本。切实把有效扶贫资金管住用好,投入产业发展,形成贫困户长期增收的重要来源。
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促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就地转化增值。依托贫困地区特色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等多元业态。加强光伏扶贫项目后期运营管理,及时足额发放财政补贴资金,创新“互联网++”扶贫模式,打造优质电商扶贫平台,建立贫困地区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
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林果、乡村旅游、电商、家庭手工业、公益岗位等拓宽产业就业渠道,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贫困群众参与程度,多措并举增加收入。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光伏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获得稳定收益。兼顾“边缘人口”产业发展需要,在技术指导、人员培训、金融保险等帮扶措施上统筹考虑,推动“边缘人口”共同增收致富。新发展经济林基地和提质增效2万亩
围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调优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建设设施蔬菜、特色杂粮、优质果品等特色产业优势区,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农业“一减四增”,调减贫困县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10.58万亩。围绕特色农产品,打造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特色农业精品示范基地,引领贫困地区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坚持适地适树适品种,加快发展符合贫困地区资源条件实际,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市场相对稳定、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等生态产业。适度发展林下经济,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和已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2020年新发展经济林基地和提质增效2万亩,新增花卉苗木4000亩。
引导和支持具有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加大基础设施、景区景点建设,加强宣传推介,提升服务水平,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在全市评选出一批业态产品新、综合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基础设施优、服务水平高的乡村旅游重点村。积极开展旅游扶贫产品推介,策划推出一批重点旅游扶贫招商项目。
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建设乡土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电商扶贫促进增收。支持各贫困县整合当地邮政、快递、物流、公交、货运等资源入驻各级公共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农村物流网络设施共享机制,支持返乡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具有一定电商服务专业知识的人员开展电商服务创业。依托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开展县域电商公共品牌建设,搭建产销对接平台。
抓好光伏电站运营维护,对通过验收的项目实行“三个一”管理,即制作一块宣传标志牌、张贴一张精准扶贫到人的明细表、制定一个光伏扶贫收益管理办法。扶持家庭手工业发展,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具、编织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挖文化内涵,狠抓产品设计包装,提升产品质量,因地制宜发展剪纸、土陶、雕塑、布艺等小宗类、多样性乡土特色产品,精心培育河北工匠和知名品牌,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建设乡土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土字号”“乡字号”品牌。
提升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新建10个以上产地初加工设施。支持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每县重点培育一个特色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或产业集群,全市贫困县重点培育2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加工集群。
让贫困农户成为有租金、股金、薪金收入的“三金”农民开展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监测认定,贫困县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由173家增加到180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总数达到7个以上,实现贫困县全覆盖。选派75名科技特派员对7个县的贫困村,开展入村入户技术指导。遴选特聘农技推广人员20名,开展一名特聘农技员对接1个扶贫企业、实施1个脱贫项目、指导帮扶10个贫困户活动。加大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建设和培育力度,今年贫困地区农技推广云平台注册用户达到300人,建立益农信息社959个、农业科技书屋100个。
鼓励贫困地区加强与批发市场、城市超市对接合作,开展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进社区、进超市、进机关、进学校、进饭店、进企业”活动。创新销售模式,举办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系列活动,依托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建立贫困地区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
依托产业扶贫项目,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推动贫困群众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推动贫困户以资金、土地、农宅等资产量化入股经营,使更多贫困农户成为有租金、股金、薪金收入的“三金”农民。推广“农业科技园区+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嵌入长效产业,靠勤劳脱贫致富。科学量化集体资产,健全村级“三资”管理制度,增加贫困农户资产性收入。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村集体采取购买公益岗位发展小型公益事业、开展小微奖励等措施,实行集体经济收益差异化二次分配。
[责任编辑:]
- 2024-03-14麦田房产联合社区开展雷锋日活动
- 2024-03-14欧派家居定义新式高端个性化定制家装 助力美好人居体验
- 2024-03-14上海广电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牵手随幻科技 共同赋能文旅赛道
- 2024-03-13因为自卑对男朋友隐瞒了家庭条件 这样做对么?
- 2024-03-132024年雪川全国农业客户大会圆满举行
- 2024-03-13金融类和房地产类信托产品逆势增长
- 2024-03-13上海市房协召开房地产市场座谈会,房企称新房市场分化明显
- 2024-03-12深交所: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2024-03-12重磅政策频出 完善基础制度护航房地产发展
- 2024-03-08扎实推进金融服务房地产行业落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