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访问新时代资讯网
首页 > 产业

人脸信息一再失守,加固防线刻不容缓

2020-12-17 08:22:29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

 据媒体报道,近日,陕西西安一名八旬老人接到自称是北京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涉嫌洗黑钱,要求其将238万元打到所谓的“安全账户”,并指挥她使用远程控制软件完成人脸识别认证,随后将钱转走。老人意识到被骗后报警,目前案件已告破。

  本质上说,此番案件仍属传统的电信诈骗,即行骗者通过电话骗术操纵受害人实施转账汇款的行为。但不同的是,行骗者借助了当下十分流行的人脸识别方式。

  众所周知,手机银行转账可以设置安全验证环节,比如指纹、人脸、数字密码或图案密码等,这本是为了让资金更安全,然而却被一些骗子恶意利用。以往,骗子要么骗取受害人密码后自己操作转账,要么指挥受害人到银行窗口或ATM机转账,但银行增加了转账确认、延时到账环节后,骗子得逞几率大大下降。而操纵人脸这种“密码”可以实时转账,可以减少“节外生枝”。上述被骗的老人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人脸识别,才会轻易按要求“眨眨眼”“动动嘴”,帮助骗子提交“密码”。

  一系列与人脸识别有关的财产损失案件,已经引起人们对信息安全尤其是指纹、人脸等不可更改的生物信息安全的焦虑。不久前,广西南宁十几位业主委托某中介卖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刷脸查询房产信息后,房子就莫名其妙地过户给了别人。如今,此案虽已告破,但给人们带来的阴影恐怕一时难以消散。

  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新技术滥用、个人信息采集过度,必须用“猛药”来规制。

  目前,有关方面对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危害已有明确认识,相关政策、法律也在不断完善,如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但有些规定和约束还是比较粗线条,在部分案例和实践中,仍存在“缺乏具体参照和依据”的情况。

  在信息使用层面,人脸信息采集方往往不会向用户说明使用规则及范围,后续存储等环节也缺乏有效措施,甚至不具备相关风险抵御能力。对此,监管部门应当从源头规制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的行为,明确能够采集个人信息的主体,监管使用流通过程,同时要着力探索个人信息泄露后的补救和止损机制。

  今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其中明确要求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需单独告知使用目的、方式和范围。此前,江苏南京要求多家售楼处拆除人脸识别系统,一些城市也拟立法保护人脸等个人信息。这些都是规制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的积极信号。希望相关防线可以尽快筑好筑牢。(刘兵)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来源于网络及第三方会员发布,新时代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有关任何重要信息请读者认真核对,谨慎防止金融诈骗,投资骗局,理财陷阱。本站提供的资讯,及用户发布的内容仅供信息传递及资讯分享之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我们认可,支持,验证该信息,资讯,观点。有关资金来往,贵金属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差价合约交易以及其他金融类交易投资都要严格核实。我们建议您在进行相关重要步骤前,请咨询专业的投资顾问或者金融法律人士。任何浏览用户据此操作视作本人自行决定并自己承担此决定所产生的所有风险。

头条信息

热点文章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新时代资讯网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2009749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