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访问新时代资讯网
首页 > 公司

中消协:小心盲盒“四大坑”,不应沉迷盲目跟风且攀比

2021-01-26 18:11:37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

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嚓”的一声,白领小王拆开了刚买的盲盒。“哎呀,怎么又是茉莉小红帽,我已经有了。”她有些失望,书桌上大大小小三十几个玩偶,都是她最近的“战利品”。为了“拆”到心仪的那一款,她打算第二天再去买。

付完钱、拆开盒子前,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拆”到什么,盲盒带来的这种不确定性与“期待感”让很多中小学生乃至年轻人欲罢不能。

据观察,新兴起的盲盒市场充斥着饥饿营销、虚假宣传、假冒伪劣、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中消协也在今天发出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适度消费,切勿盲目跟风。

内存

什么是盲盒?

盲盒指的是在相同的盒子中放置不同的商品,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哪一款,但有一定概率能够“拆”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正是这种类似于抽奖的营销策略,极易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目前,除最初的玩具领域外,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等诸多消费领域也都掀起了“盲盒风”,消费市场上随处可见盲盒的身影。

现象

每月花费千元 青少年渐“入坑”

自从去年爱上“抽盲盒”之后,“95后”小王家里的盲盒越来越多。茉莉、毕奇、迪士尼……小王目前已收藏了300多个盲盒,大部分单价为59元,也有少量69元、79元和99元的价位。据估算,小王至今已在盲盒上花费上万元,平均每个月至少消费1000元。“一入盲盒深似海”,小王笑称,单位工作压力大,自己又没什么爱好,而几十元就能买到的盲盒,能在辛苦之余带来不少快乐。

在王府井的一家盲盒专卖店里,不时会传来一声尖叫。“抽到自己想要的盲盒了呗。”已经见怪不怪的店员告诉记者,几乎每天都有顾客来直接购买一整套盲盒。

据记者了解,盲盒如今已经从一开始的玩偶,涉足到口红、书籍、古玩、糕点、文物、服装等领域,“万物皆可盲盒”,盲盒消费模式不断扩张。

就连不少文具店里的文具也开始以盲盒的形式出售,5元至20元不等,包括盲盒笔、文具盲袋等。平时售价5元左右的一支笔,装进盲盒后价格就要翻四五倍。“孩子上瘾”,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家孩子10岁了,已经买了20多根盲盒笔,根本用不过来。

有调查显示,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预计2021年将突破百亿元。

问题

盲盒市场四大“坑”:过度营销 虚假宣传 假冒伪劣 售后难保障

盲盒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一些问题却不容忽视。中消协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媒体报道及消费者投诉,盲盒市场目前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商家过度营销 消费者易中套“上瘾”

通过与明星、综艺节目、网红主播等合作,不停地“刷存在感”;通过玩家分享、讨论、交换等方式,唤起消费者的收藏心理和炫耀心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打造“系列”概念,设置难以获得的“隐藏款”进行饥饿营销……中消协指出,这些都是商家通过过度营销来引发消费者购买冲动的方式。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由于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十分容易为盲盒而“上瘾”,有的甚至为了抽中“隐藏款”而直接“端箱”。

有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20万消费者一年在盲盒上花费超过2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耗资百万来购买盲盒。为了抽中“隐藏款”,一位高中生将每年5000多元押岁钱和零花钱几乎全部用于购买盲盒,但玩了两年多却一个系列也没集齐。一位盲盒爱好者从2019年初开始购买盲盒,截至2020年11月,一共购买了300多个盲盒,其中有8个单价接近千元。还有玩家为了抽中某款单价约999元的限量版玩偶,一次性买了500只盲盒,单次消费高达3万多元。

此外,还衍生出了“炒盲盒”的二手交易市场,一些“隐藏款”等稀有盲盒玩具被炒到上千元的高价。2019年9月,原价仅为59元的潘神圣诞隐藏款盲盒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售价高达2350元。这种“投机”行为也为盲盒持续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商家涉嫌虚假宣传 到手货品与宣传不符

盲盒与普通商品相比,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依靠商家的广告宣传来选购,这就很容易被商家夸大商品价值、虚构中奖概率、颜色款式不符等虚假宣传所误导。

有经营者曾推出“新品优享礼包”盲盒产品,宣称每月会给玩家发一个当月新款盲盒以及一套当月明信片,连续发12个月。但消费者收到的不是新品,而是旧款。去年10月,消费者侯先生投诉称,他花100元网购的盲盒商品与实际宣传严重不符,图片过于美化,实物娃娃肤色与宣传图片差别很大。

产品质量难保障 “三无”产品时有出现

消费者拆开盲盒后,有的产品可能不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安全性指标;有的可能是假冒的山寨品或者二次销售品;有的是没有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以及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还有的存在划痕、掉漆、污渍等质量瑕疵。一家专业检测机构曾对10组不同品牌的盲盒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8件样品存在“小零件”隐患,可能存在造成儿童堵塞呼吸道、隔绝空气流通而导致的窒息危险。

去年年底,消费者阮先生投诉称,他花9.9元在网上购买了一只盲盒,盲盒里是一个U型枕。但仅使用了20天,U型枕就出现了脱线问题。阮先生随后查找了经营者信息,结果发现该U型枕是“三无”产品。

消费纠纷难解决 售后服务待改善

相关部门调查发现,一些商家“店大欺客”,消费者遇到质量问题只换不退;还有的商家售后效率低,对消费者的问题一直拖延处理。一位消费者在网上花295元购买了5个盲盒,收到快递后发现,5个盲盒中有1个已明显损坏,还有两个存在质量瑕疵。消费者当即与经营者沟通,要求对3个问题产品退货。但经营者明确表示,即便有质量问题也无法退,只能更换全新的备品。消费者李女士2020年7月底在网上购买了一只盲盒,价格为47元,收到后发现盲盒里的是假货,于是联系商家客服要求退货,结果等了一周也没有任何结果。

声音

留神商家“清库存” 糊弄消费者最终损害自身信誉

中消协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有的经营者产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只想着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有的经营者将盲盒当作“清库存”的工具,赢得了眼前的利益却丢掉了长远口碑,“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该负责人说,首先,盲盒的基本属性是商品,无论盲盒是按照正品销售还是附属品销售,盲盒本身都是商品,经营者都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一方面,要保证产品来源可靠、链条完整,杜绝“三无”产品和仿冒品;另一方面,积极履行退货、更换、修理等经营者义务,不得以“附赠品”“抽奖品”等借口免除应当承担的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义务。

其次,盲盒经营者应确保商品质量信息真实,保障消费者知情选择,关系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信息,如产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使用存储条件、安全警示、价格、“三包”等均应当充分告知,保证真实全面,不得作出虚假、夸大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让盲盒内在物品的商品价值、出现概率、分布方式等关键信息真实透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盲盒销售火热,吸引了许多行业的经营者参与,企图利用盲盒营销获取更大的带货量。但是,如果经营者不把精力放在提升主营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而是过度依靠盲盒营销的噱头误导消费者冲动购买,用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糊弄消费者,只能产生短期的吸引力,会很快消耗消费者的信任感,损害自身商业信誉。

提醒

适度消费勿盲目跟风 保留凭证依法维权

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勿盲目跟风。拆开盲盒既有可能因高于预期而惊喜,也有可能因低于预期而失望,不能只抱着投机或者中彩票的心理购买盲盒,不应过分沉迷,切勿跟风与攀比,要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另外,消费者在购买盲盒时,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进行交易,同时,还应注意索要和留存发票等购物票据、经营者广告宣传信息等作为事后维权的凭证。当自身合法权益受损时,要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协商,协商不成的可通过向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投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进行维权。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来源于网络及第三方会员发布,新时代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有关任何重要信息请读者认真核对,谨慎防止金融诈骗,投资骗局,理财陷阱。本站提供的资讯,及用户发布的内容仅供信息传递及资讯分享之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我们认可,支持,验证该信息,资讯,观点。有关资金来往,贵金属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差价合约交易以及其他金融类交易投资都要严格核实。我们建议您在进行相关重要步骤前,请咨询专业的投资顾问或者金融法律人士。任何浏览用户据此操作视作本人自行决定并自己承担此决定所产生的所有风险。

头条信息

热点文章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新时代资讯网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2009749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