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电”吹拉弹唱,人机“琴瑟和鸣”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记者魏梦佳、王晨曦)10日晚,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舞台上,3位与人类身高相仿的机器人“乐手”,或执竹笛、或弹箜篌、或敲排鼓,与民族音乐演奏家方锦龙同台奏乐,带来“中国风”机器人乐队与人类艺术家的合作表演。
为迎接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联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办了这台名为“弦外之音——听见未来”的创意音乐会。
机器人“凝神”吹笛,机械手指灵活“拨动”琴弦,悠扬的笛声、琴声伴随着流水鸟语之音,如风掠过竹林,余音绕梁、沁人心脾。“琴瑟和鸣”间,是人与机器人、传统与未来的一次心灵对话。
首次与机器人合作演出,让方锦龙觉得很开心。“把科技和民族文化融在一起,是特别值得庆幸的一件事。”这位以演奏五弦琵琶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说,机器人演奏更精确、规范,而他的演奏则更灵动、注重临场发挥,两者是很好的融合。
让人眼前一亮的机器人乐队名为“墨甲”。自2019年首演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机器人乐队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合作开展的一项跨学科研究,融合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元素,旨在探索传统国乐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表达。
乐队的名字也颇具中国文化意蕴。“墨甲”取自先秦诸子百家之中的“墨家”。乐队由“玉衡”“瑶光”“开阳”3位机器人乐手组成,其名字源于北斗七星的其中3颗星,分别演奏竹笛、箜篌、排鼓三种中国传统民族乐器。
机器人乐队主创团队组建于2018年,主要由清华师生及毕业生创业团队组成,成员具有计算机、机械工程、造型雕塑、音乐作曲等专业背景。
作为此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米海鹏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参与摇滚机器人乐队的研发工作,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由此萌生了做“中国音乐机器人”的想法:“如果用机器人来演奏中国民族乐器,该是什么感觉?”
中国传统乐器演奏时,其发声原理和技法都与西洋乐器不同,更讲求意境和演奏者的艺术表达,这种非精确、非定量化的控制,给音乐机器人研发带来难度和挑战。
“我们在研发中不断探索去解决这些问题,使机器人演奏民乐能保持其特色。”米海鹏说。
机器人乐手如何演奏?米海鹏介绍,竹笛演奏是要让机器人“吹出”有强弱变化的气流形成笛音;为拨动箜篌琴弦,他们专门安装了40多个机械手指对应每一根弦,以实现更快速、广泛的和弦弹拨;排鼓则是要模仿手腕的震动去带动鼓槌敲击鼓面,形成打鼓发声。此外,音乐编曲要为机器人“量身定制”,而机器人外壳服装则采用了3D打印技术。
创作团队希望,“墨甲”能成为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担负起传承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米海鹏说,接下来“墨甲”还有一些演出计划,会推出新的曲目,新的乐手机器人也有望增加,而如何提升机器人的乐感、情感表达等也仍在探索中。“机器人代表科技感,深受年轻人喜爱,我们希望这种机器人表演的形式扎根于传统音乐,用科技感传递传统文化,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随着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人类生活中,“墨甲”团队也希望通过机器人乐手的开发和推广,引发对于人和机器人关系的思考,探索未来两者和谐相处的路径。
“我们不仅想通过舞台创作呈现清华的科技和艺术成果,也尝试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携手艺术家传播国乐、传承优秀文化。”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说。
[责任编辑:]
- 2024-03-12金领冠塞纳牧奶粉:科研奠定实力,跻身中国奶粉排行榜
- 2024-03-12打造更耐摔的旗舰手机屏幕 荣耀巨犀玻璃突破行业难题
- 2024-02-27网友三个月喝了近一千元的奶茶 平均每天约十元
- 2024-02-27华大电子荣获东风柳汽2023年度"最佳产业链贡献奖"
- 2024-02-27正向设计厚积薄发 中科亿海微助力国产FPGA科技自强
- 2024-02-23ChatGPT答非所问胡言乱语 官方回应:已修复该问题
- 2024-02-21马斯克:首位脑机接口人类受试者或已康复,思考即可操控鼠标
- 2024-02-21大众点评发布2024品牌灵感趋势,助力解锁品牌营销新解法
- 2024-02-21移远通信正式发布一站式XR产品解决方案,助力探索数字世界新纪元
- 2023-01-312022年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抽检合格率为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