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访问新时代资讯网
首页 > 资讯

骨针:青海原始制衣技艺的见证

2022-06-24 07:39:44 来源: 责任编辑:

中石器时代骨针

  □宋 涛

  针,古称为“鍼”,《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鍼)所以缝也”。不起眼的一枚针,却是早期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它让人类缝制衣物遮羞避寒成为可能,也就有了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夏日葛衣,冬日鹿裘”的记载。

  骨针是针的早期形态之一,它最早被发现于距今3万年左右的欧洲奥瑞纳文化,当时晚期智人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国的旧石器文化也呈现出由量到质的变化,一些新的文化因素开始普遍出现,其中就包括骨、角、牙器的普遍使用。由于制作精细、钻孔难度大,因此骨针代表了当时生产工具的制作水平。

  我国最早的骨针出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辽宁海城小孤山、宁夏水洞沟遗址,距今约2.5万年。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骨针得到普遍使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后才被淘汰。青海由于气候寒冷,需要缝制衣物御寒,因此骨针在青海的史前遗址中比较常见,出土数量最多的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卡约文化墓地,有350多枚骨针出土;其次是都兰县他温他里哈诺木洪文化遗址,有200多枚骨针出土。

  青海贵南县拉乙亥遗址出土了目前青海发现最早的一批骨针,距今约6700年,属中石器时代。它们器身细长,尖端锐利,由针尖、针身和针柄三部分组成,其中针尖呈细长锥体形,针身是细长柱体形,针柄呈扁平柱体形,在柱体扁平面中心有锥形小孔洞,即为针眼。其原料为动物肢骨,经过截取骨料、刮磨成型、磨薄针柄、对钻针眼等工序制作而成,其中钻眼最有难度,中石器时代拉乙亥先民是怎样钻孔制作的,至今仍然是个谜。在那蛮荒的岁月里,拉乙亥先民使用骨针、骨锥等工具将植物纤维或动物皮毛缝制成原始的衣物,完成了从线到衣的生产过程,它们是青海原始制衣技艺的见证。骨针也被用于连缀饰品美化生活,催生了先民朴素的审美情趣。

  出土地点:贵南县拉乙亥遗址

  距今:6700年

  骨针长度:6.1厘米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来源于网络及第三方会员发布,新时代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有关任何重要信息请读者认真核对,谨慎防止金融诈骗,投资骗局,理财陷阱。本站提供的资讯,及用户发布的内容仅供信息传递及资讯分享之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我们认可,支持,验证该信息,资讯,观点。有关资金来往,贵金属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差价合约交易以及其他金融类交易投资都要严格核实。我们建议您在进行相关重要步骤前,请咨询专业的投资顾问或者金融法律人士。任何浏览用户据此操作视作本人自行决定并自己承担此决定所产生的所有风险。

头条信息

热点文章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新时代资讯网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2009749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