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旱塬变良田 农民喜增收
本文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塬,是黄土高原的一种地貌,四周陡峭,顶上平坦。千百年来,“塬”和“旱”难解难分。眼下,甘肃多地正在抗击伏旱。然而,登上李家塬,田里纵横交错的滴灌带把水、肥一同送往绿油油的庄稼。昔日荒芜的黄土地,如今披上“绿丝毯”。 李家塬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畔镇。61岁的张世库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看着旱塬不怕旱、披上“绿丝毯”,他满是“沟壑”的脸上笑开了花。 过去,旱塬上的日子除了旱就是苦。塬上的干旱截断了农业的命脉——水,让乡亲们饱受“十年九旱”之苦。2020年,为了从根子上解决撂荒地问题,会宁县开展了俗称“旱变水”“小变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甘肃各地通过引黄工程、引洮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把水引到了旱塬之下。撂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引水上山,还使滴灌技术得以应用。 在甘肃,许多地方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利用先进农业技术,在引水上山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把旱地变成水浇地。同时,全县通过土地流转,将耕地化零为整。由此,小块田变成了大块田,撂荒地变成了高标准农田。 河畔镇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7万亩,其中7000亩是过去的撂荒地。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算了几笔账:首先,撂荒地“变身”高标准农田后,亩产增多了,2021年当地玉米亩均产量从800斤增长为2000斤左右;其次,农民增收了,除去土地流转费用,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务工增加收入,仅李家塬村的高标准农田就吸纳周边600多人入园务工;再次,全镇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稳步上升。 更令农民开心的是,与其他地方相比,通过运用节水灌溉技术,每亩高标准农田最多可节约用水500立方米以上,既实现了开源,又实现了节流。 张世库是村里第一个签了土地流转协议的人。他将30亩承包地流转了出去,今年除了6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他和老伴儿在家门口打工两个月,收入1万多元。 赵权武是定西市安定区沃土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21年,他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流转土地,建起面积1040亩的引水上山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示范区。 鲁家沟镇党委副书记马习文说,这种引水上山的旱作高效节水项目,实现了撂荒地整治、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也有助于集约利用水资源。旱塬抗旱保粮的底气就来源于此。
[责任编辑:]
- 2024-06-13泽州县公安局:传道、授业、解惑! 传帮带机制有效激发队伍新活力
- 2024-06-13北石店分局勇闯“四关”答好便企利企 “考卷”
- 2024-06-13强化“硬实力” ,提升“精气神”——晋城公安警务实战技能培训开班
- 2024-06-06被汇景新城硬控30秒!
- 2024-05-22东方星舰助您圆梦个人出书 让你成为明日之星
- 2024-05-18东方星舰:打造图书出版新篇章,一站式服务助力您的著作梦想
- 2024-04-28芬芳四月,共赴盛会!2024邢台市襄都区半程马拉松赛开跑
- 2024-04-102024第十六届国内外水泥粉磨新技术交流大会暨展览会5月即将在南昌召开
- 2024-04-06“北京神州翰林书画院西北分院武威理事(会员)颁证仪式暨书画笔会”在武威成功举办
- 2024-04-06报告!一位与脊髓性肌萎缩病魔抗争37年的人想出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