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访问新时代资讯网
首页 > 资讯

甘肃会宁:旱塬变良田 农民喜增收

2022-06-28 07:38:43 来源: 责任编辑:

  本文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塬,是黄土高原的一种地貌,四周陡峭,顶上平坦。千百年来,“塬”和“旱”难解难分。眼下,甘肃多地正在抗击伏旱。然而,登上李家塬,田里纵横交错的滴灌带把水、肥一同送往绿油油的庄稼。昔日荒芜的黄土地,如今披上“绿丝毯”。    李家塬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畔镇。61岁的张世库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看着旱塬不怕旱、披上“绿丝毯”,他满是“沟壑”的脸上笑开了花。    过去,旱塬上的日子除了旱就是苦。塬上的干旱截断了农业的命脉——水,让乡亲们饱受“十年九旱”之苦。2020年,为了从根子上解决撂荒地问题,会宁县开展了俗称“旱变水”“小变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甘肃各地通过引黄工程、引洮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把水引到了旱塬之下。撂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引水上山,还使滴灌技术得以应用。    在甘肃,许多地方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利用先进农业技术,在引水上山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把旱地变成水浇地。同时,全县通过土地流转,将耕地化零为整。由此,小块田变成了大块田,撂荒地变成了高标准农田。    河畔镇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7万亩,其中7000亩是过去的撂荒地。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算了几笔账:首先,撂荒地“变身”高标准农田后,亩产增多了,2021年当地玉米亩均产量从800斤增长为2000斤左右;其次,农民增收了,除去土地流转费用,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务工增加收入,仅李家塬村的高标准农田就吸纳周边600多人入园务工;再次,全镇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稳步上升。    更令农民开心的是,与其他地方相比,通过运用节水灌溉技术,每亩高标准农田最多可节约用水500立方米以上,既实现了开源,又实现了节流。    张世库是村里第一个签了土地流转协议的人。他将30亩承包地流转了出去,今年除了6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他和老伴儿在家门口打工两个月,收入1万多元。    赵权武是定西市安定区沃土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21年,他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流转土地,建起面积1040亩的引水上山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示范区。    鲁家沟镇党委副书记马习文说,这种引水上山的旱作高效节水项目,实现了撂荒地整治、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也有助于集约利用水资源。旱塬抗旱保粮的底气就来源于此。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来源于网络及第三方会员发布,新时代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有关任何重要信息请读者认真核对,谨慎防止金融诈骗,投资骗局,理财陷阱。本站提供的资讯,及用户发布的内容仅供信息传递及资讯分享之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我们认可,支持,验证该信息,资讯,观点。有关资金来往,贵金属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差价合约交易以及其他金融类交易投资都要严格核实。我们建议您在进行相关重要步骤前,请咨询专业的投资顾问或者金融法律人士。任何浏览用户据此操作视作本人自行决定并自己承担此决定所产生的所有风险。

头条信息

热点文章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新时代资讯网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2009749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