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访问新时代资讯网
首页 > 资讯

永昌县东寨镇红光新村全面推动“一站式”服务 实现 “社区化”管理

2022-12-21 09:59:57 来源: 责任编辑:

  红光新村是全市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村耕地面积1320亩,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812元。自2017年9月搬迁入住以来,东寨镇党委、镇政府积极探索创新扶持路径,围绕“筑堡垒、抓治理、增收入”,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一站式”服务“社区化”管理,让搬迁户不仅能搬得出,更能稳得住、能致富、获幸福。

aa0fa3df87e341b7a82e26b463e5aa77.png

  健全完善组织体系。2019年选举产生红光新村支部委员会,2020年选派镇优秀干部到村担任专职化村党支部书记,并完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以配优配强搬迁点党支部领导班子。探索构建三级“网格”(支部建在网上、成员链在线上、党员定在格上)党建工作体系,以做好党员群众“一站式”服务为目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结合“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载体,持续深化搬迁党员日常管理与党性教育,有效增强了搬迁群众向心力、凝聚力。

  不断夯实党群阵地。按照“1+3+N”模式,建成集“一站式”便民服务、协商议事、基层治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一间一中心一超市两厅四室六驿站”等功能室和室外“一廊一台一墙两场”活动阵地,实现了群众家门口的“党群服务圈”。

  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健全完善全方位、立体式三级社区化治理体系,探索推行“12345”网格化管理,创新实施“543”矛盾纠纷调处和“四步联动”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全面推行“1+7+X”协商民主议事办法,形成了“群众矛盾群众调解,群众事务群众协商”的多元共治基层治理新格局。

  围绕“过得好”,着力提升易地搬迁“社区化”生活质量。加快推进搬迁群众居住房屋不动产登记、户籍迁移、土地确权证等工作,2019年为搬迁户办理了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证书》,完成户籍迁移,依法分配耕地并确权颁证,确保了搬迁村民住得放心、住得安心。坚持统筹规划,将国有土地红光园艺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回购原红光园艺场1、2、3号住宅楼,投资改造安置区道路、电力、供热、供排水、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并依托全县热电联供项目,解决了搬迁群众供暖问题。同时,积极借鉴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全村划分成公共区、办公区、居民区、养殖区4个区域,将全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合理分配到各网格,使“小区”环境卫生更加整洁,村庄“颜值”更加靓丽。严格落实低保、临时救助、大病救助等民生保障政策,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坚决守住防返贫底线,以“六必访、六必查”和“八类”人群为重点,常态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及时落实动态监测人群帮扶措施。扎实开展关爱服务行动,紧盯群众急难愁盼,积极联系帮扶单位,深入开展“四心服务”,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个困难群众的心坎上,村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坚持把推动党的理论政策群众化作为宣传教育的有效抓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为主线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光心声广播驿站”“村花直播间”“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等功能室和活动室,组建“非常6+1”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围绕“可持续”,着力创新易地搬迁“社区化”增收致富。积极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新建改建养殖暖棚共33座、改建养鸡场1个,扶持本村养殖大户入驻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养殖。采取组织劳务输出、就地就近务工、企业用工吸纳、扶持创业带动、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措施,组织输转富余劳动力197人,实现群众持续增收。全面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取“保底地租+定额分红”“养殖小区+租金收益”“劳务服务+分配收益”等5种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发展村企融合党建联盟,成立劳务联盟服务队,为企业提供“点对点”劳务服务,促进村集体和部分群众实现增收。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来源于网络及第三方会员发布,新时代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有关任何重要信息请读者认真核对,谨慎防止金融诈骗,投资骗局,理财陷阱。本站提供的资讯,及用户发布的内容仅供信息传递及资讯分享之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我们认可,支持,验证该信息,资讯,观点。有关资金来往,贵金属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差价合约交易以及其他金融类交易投资都要严格核实。我们建议您在进行相关重要步骤前,请咨询专业的投资顾问或者金融法律人士。任何浏览用户据此操作视作本人自行决定并自己承担此决定所产生的所有风险。

头条信息

热点文章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新时代资讯网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2009749号-14